谁是谁儿子啊?
当代大学生应怎样对待父母
读过鲁迅先生那篇著名的杂文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之后,我一直对旧中国“长者本位”的家庭观念深恶痛绝。在这种观念之下,“父对于子,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;若是老子说话,当然无所不可,儿子有话,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”。而我更对那些“觉醒”了的父亲敬佩不已,他们“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”,“背着因袭的重担,肩住了黑暗的闸门,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;此后幸福的度日,合理的做人”。 然而鲁迅并没有告诉我们,把孩子们放到“宽阔光明的地方”之后,如果他们并不能学会“幸福的度日,合理的做人”,怎么办?据报道,南京某大学校内的公告栏中出现了一封署名为“一位辛酸父亲”的家信,信中这样写道:
亲爱的儿子: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,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。虽然,自从你考上大学,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惟一一个大学生之后,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。
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,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,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,言简意赅,主题鲜明,通篇字迹潦草,只一个“钱”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。
当时,正值**下岗,而你爸微薄的工资,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。在这样的状况下,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,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,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。你给我和**心上戳了重重一刀,还撒了一把盐。不知在大学里,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,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?
“辛酸父亲”的来信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,许多人认为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“刺痛了社会的心”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。父母从小没有进行恰当的教育当然与此不无关系,然而我思考更多的是,在父亲“觉醒”、孩子“解放”之后,“我们现在怎样做儿子”?
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,我想 |